旅途良伴--愤怒的小孩

旅途良伴--愤怒的小孩


奥斯陆的雕塑公园里有一尊著名的雕像,名为愤怒的小孩。雕塑家Vingaland很生动地把一个小男孩在发怒的表情、动作刻画出来,而成为这个公园中最著名的雕塑,如同哥本哈根的美人鱼一样,它成了这个城市的代表性的形象。因为太有名,它也遭遇过美人鱼一样被锯走的经历,如今在公园里的这一雕像的一只手还是后来补上去的,在整个青铜色的塑像里,它的手黄灿灿的,与整体并不太协调,也算是美中不足的吧。但人们还是喜欢到那里拍照,这个愤怒的孩子的表情、动作太传神了。当你看着他的时候,不禁会说:“真是活脱脱一个暴怒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暴怒好像没有什么危害,人们还在欣赏他在生气时的真率无邪。但这种情绪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又没有加以很好地处理,就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大到国家间的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不就是常常源于此吗?还有一种怒气,虽然因为修养或迫于环境的压力,硬把它压下去了,但仍然在心里燃烧,最终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以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发泄出来,伤及周围无辜的人。记得听过一位牧师讲到马太福音中不可向弟兄动怒的经文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解释动怒就好像炖锅在熬,像柴火在烧。象柴火般一点就燃的,好像在你还没有预备好面对它,它就发作了。发就发了,好像更容易过去;而另一种怒气是可以在那里慢慢熬的,折磨自己,最终也折磨别人。圣经上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教导,以弗所书 4:26告诉我们“ 生 气 却 不 要 犯 罪 。 不 可 含 怒 到 日 落 ”。这一经节警诫人在生气时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一不要让它蔓延,二不要让它停留。我们几个弟兄姐妹一起读经时也开玩笑说北欧这里冬天日落很早,含怒的时间要更短了。
理智上很多人都知道。我看到不少人的座右铭上写着“制怒”,有的弟兄姐妹也把圣经上的话贴在墙上,诸如“不 轻 易 发 怒 的 , 胜 过 勇 士 。 治 服 己 心 的 , 强 如 取 城 。”(箴 16:32)但多少人做到了呢?一个充満寒意的初冬的上午,一向晴朗的奥斯陆不见了阳光,坐在电车上的我心里也有一个炖锅在熬,为着几天前遭遇到的一件事情。几天来我没有感觉到自己有怒气,因为完全是一件荒诞无经的事情,根本不值得我驻足多看两眼。但现在好像心里的锅在不知不觉中开了,我感受到了那种煎熬的滋味。
我想到了那个伫立在公园的寒风中的愤怒的小孩,他可以尽情地发泄他的怒气而被人欣赏,而我必须小心对待自己的怒气,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听之任之。我不能简单地对自己说,你是个成年人,你应该怎么样。人内心里常常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一个空间来尽情地舒展他/她的情绪,只是我需要一个恰当的方式。我内心里那个愤怒的小孩我要让她出来,带她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一个她完全有安息的地方。
“神啊,你是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是我的避难所”。想起了大卫的诗篇,读圣经时常感叹于大卫如何能宽容相待那一直逼迫他的扫罗,读诗篇时就知道了这位未来的君王的得力之源,他的制怒的秘诀在于他的祷告,他到那能完全明白他一切感受的神那里,把他自己完全坦露在他面前,神让他还未登上王位之时就拥有了君王的胸襟。一霎那间,那个还在煎熬的锅冷却了。那个愤怒的小孩得到了抚慰,不用再捶胸顿足,不用再呲牙裂嘴。况且当自己注目那十字架上的基督,他如何为罪人舍命,如何用让比死亡更坚强的爱来爱我们,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________________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 
在伤痕之处播下你宽恕,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绝望之处播下你希望, 
在黑暗之处播下你光明,在忧伤之处播下欢乐。 
哦,主啊,使我少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了解,但求了解人, 
少求爱,但求全心付出爱。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赦免时我们便得赦免, 
在舍去时我们便有所得,迎接死亡时我们便进入永生。
――――<圣法兰西斯的祷告――使我做你和平之子>
初稿10.2009,Oslo